网站首页 > 酒店住宿> 文章内容

住酒店防 三个区域需重点查看

※发布时间:2021-1-27 21:42:14   ※发布作者:小编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5月5日,青年报独家报道了游客云飞(化名)在山东青岛旅行时,通过一系列“教科书式反”手段,在民宿内发现了隐藏在由器里的摄像头一事,引发社会热议。不少网友对于报道中提到的隐私培训班产生了兴趣,为此,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云飞曾经参加过的培训机构负责人杨叔(化名),他表示,此次青岛民宿事件发生后,报名最新一期培训班的人明显增加。

  杨叔透露,他的团队曾收集过网络上流传的酒店视频,并分析视频拍摄的,发现民宿、小招待所、低价酒店系重灾区,“四、五星级的高端酒店虽然比例较少,但也并不是绝对安全。”

  5日,本报报道了游客云飞(化名)在山东青岛旅游期间,发现入住的爱彼迎民宿内存在一些异常情况,通过一系列堪称“教科书式反”的调查手段,最终在民宿内发现了隐藏在由器里的摄像头。此案经山东青岛警方介入,在民宿内放置摄像头的嫌疑人已被警方行政。报道发布后,引发社会热议。

  云飞在采访中曾表示,自己接受过一个商业安全和隐私的培训,并从中了解到如何检查设备。7日,北青报记者联系到该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杨叔(化名),杨叔告诉记者,此事件中原本是云飞因怀疑民宿里的由器有问题,于是在群里发布了由器的照片,不少都对涉案的由器提出自己的意见。

  “我们最新的培训课是11日在的一场,根据经验,我原本预计能来10到15个,这次事件发生后,至7日报名人数就已经达到满员的30人了,报名人数有明显增加。”杨叔表示。

  据杨叔介绍,自己开办的培训班原本是针对商业机密的,但近年来不少人希望获得出外住酒店防等个人隐私的培训,因此机构在研究之后,开始面对普通人开设个人隐私的培训课程。

  “在培训中,我们会组织进行分组对抗,一组在房间内安置10个隐藏摄像头,另一组则要在最多20分钟的时间内将它们找出来,这是为了模拟我们入住酒店后,如何个人隐私,毕竟我们住酒店的话,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检间。”杨叔说。

  实际上,酒店、民宿等地的现象并非个例,北青报记者注意到,在民宿、酒店内安置摄像头,将到的视频分享牟利已形成产业链。

  今年3月,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山东济宁市网安支队曾通报称,济宁警方破获了一起在酒店内吊灯、空调等隐蔽处安装摄像头,将拍摄到的、不雅镜头发售给网民的犯罪团伙。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9名,作案用的微型网络摄像头300余个,查获的酒店客房视频10万余部。

  杨叔说,目前网上确实存在一些靠贩售在民宿、酒店到的视频牟利的情况,“我们收集过一些这样的视频,并分析了这些视频的拍摄,根据我们的分析,这些视频中有大约15%是在民宿里拍摄的。整体而言,民宿、小招待所、低价酒店,因为缺少监管,是的重灾区。”

  杨叔表示,相比之下,四、五星级的酒店因为管理更加严格等原因,视频现象相对少一些,但也并非绝对安全,“有时候摄像头并不是房主放置的,而是由入住的旅客安装的,这使得相关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,除了酒店方面应加强管理,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住客自身提高安全意识,学会自己。”

  对于如何防范,杨叔表示:“入住酒店,应该首先花点时间检查有没有隐藏的摄像头,像这次青岛民宿发现的摄像头,其记录的视频是保存在储存卡里,但现在有些摄像头是直接通过网络直播的,如果等到离店时再检查,就算发现摄像头也难免受到隐私侵害了。”

  属猪的属相婚配表

  杨叔,旅客可以自己购置一个手电,“手电本身很小,就算不考虑防功能,手电在旅行中也是很实用的。”进入酒店后,可以先关上灯,拉上窗帘,用手电照射床所在的上方,检查屋顶的烟感器、空调孔等,“因为摄像头外表是个弧面,手电照过去就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红色反光,如果发现这种情况,就可以进一步去进行排查,看是否真是摄像头了。”

  在检查过头顶的之后,杨叔游客可以站在床边,用手电围绕自己头的高度照射一圈,检查这个范围内是否隐藏有摄像头。最后,再按照膝盖的高度,做一圈检查。“这三个高度通常都是隐藏摄像头的地方,95%以上的摄像头都放在这几个高度。”

  杨叔说,“目前我们注意到,闹钟、音箱、饮水器、空气净化器等都有可能暗藏摄像头,因此对着床的这些设备都需要仔细检查。”

  另一个容易被的地方是酒店浴室,“现在有一些防水的摄像头,有者会将摄像头藏在那种容量很大的洗发液、沐浴液瓶子里,如果你只是挤压沐浴液的喷口,是发现不了摄像头的,但你如果晃一晃瓶子,就能感觉到里面的摄像头。此外,浴室的插座等,也是暗藏摄像头的重灾区。”杨叔说。

  网站发布的文章显示,类似案件中,犯罪的作案场所是少数缺乏安全防范的酒店、宾馆,作案目标是入住客人。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酒店宾馆,应该加强安全管理,充分顾客个人隐私。一旦发现个人信息的违法犯为,在保存相关的同时,要及时向机关报告,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。文/本报记者 屈畅